三命通会曰:天高寥阔,六气回旋亿成四时,地厚幽深,五行生化以成万物...圣人立法以推步者,盖不能逃其数。观其立数之因,亦皆出乎自然。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者,咸有所自也。水,北方子之位也,子者,阳之初一,阳数也,故水曰一;火,南方午之位也,午者,阴之初二也,阴数也,故火曰二;木居东方,东,阳也,三者,奇之数,亦阳也,故木曰三;金居西方,西,阴也,四者,偶之数,亦阴也,故金曰四;土应西南长夏,五者,奇之数,亦阳也,故土曰五。
“天地未分、万物未成之初,莫不先见于水”。三命通会对于五行生成采用了极简概括法: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实际上这一节主要以河图、洛书为依据,讲的是五行生数。
河图中,将一、二、三、四、五称作五行的生数,在五数的基础上可以生出千数万数, 故生数为主居于图内。生数用阴阳来配偶,导出五行的成数,方法是将生数加中数五便为成数,故成数为配居于图外。
一为北方水,是阳气开始发生的地方,生数一加中五为成数六,有生必有成,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样水中既有阳数一,又有阴数六,阴阳奇偶配合,表明水乃阴阳二气交感而成。
二为南方火,是阴气开始生起的地方,生数二加中五为成数七,也是由阴阳配合而成,即“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三为东方木,是日出的地方,在这里阳气逐渐增长起来,生数三加中五为成数八,阴阳配合为木,即“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四为西方金,是日落的地方,这里阴气渐长,生数四加中五为九,金中也包含了阴阳二气,即“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五是中央土,居中为主,五行皆得中五土而生成万物,所以土居中宫以象太极临御四方,加中五得成数十,即“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五行生、成数用数字来表现宇宙的形成和生命的产生经历了生与成的两个过程,奇数所代表的是天,是阳,偶数所代表的是地、是阴。
三命通会中关于五行概念的由来并未做过多解读,事实上五行概念的产生根源与古代先民对自然现象、生产生活的观察及哲学抽象密切相关,从古籍中可窥探一二。
1. 五方说:基于方位与农耕的实践认知
殷人以 “中商”(商朝领域)为中心,划分东、西、南、北四方,形成 “五方” 观念。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 “东土”“西土”“北土”“南土” 及 “中商” 的卜辞,如 “东土受年”(祈求东方土地丰收),反映了对不同方位气候与农业关系的关注。
甲骨文中记载了对四方风雨的占卜,如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先民认为农耕畜牧依赖不同方位的风雨,因此在祭祀中祈求四方风雨调和。这种对方位与自然现象的联系,为五行概念奠定了空间认知基础。
2.五材说与六府三事说:生产生活中的物质总结
春秋时期提出 “五材”,指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
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尚书・周书・洪范》疏中提到 “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说明五材分别对应饮食(水火)、工具制作(金木)、万物生长(土)。
“六府” 指水、火、金、木、土、谷(谷物),“三事” 指 “正德、利用、厚生”(道德修养、利用资源、改善民生)。如《尚书・虞书・大禹谟》强调 “六府” 需修治,“三事” 需和谐。但本质上仍以五材为核心,添加 “谷” 体现农业社会对粮食的重视,但此时五材仍为具体物质,未上升为哲学概念。
3. 五星说:天文学观察与四时规律的抽象
古人观察到水、金、火、木、土五星(肉眼可见的行星,分别称辰星、太白星、荧惑星、岁星、镇星)的运行规律与四时气候变化相关。
如《史记・历书》记载 “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认为五星运行反映 “天之五行”(季节划分)《管子・五行》提到 “作立五行,以正天时”,将五星运行对应 “五节”(五个时节),用于规范农时与人伦。
《白虎通・五行篇》解释 “五行为节”,说明五行已从具体星体抽象为四时气候特点(如春生、夏长等)和自然规律的象征,不再局限于天体本身。
4. 五种元素说:从物质到哲学概念的升华
随着认知深入,古人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其运动变化生成万物。
如《国语・郑语》提出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强调元素的组合与变化。《尚书・夏书・甘誓》首次明确提出 “五行” 一词(“有扈氏威侮五行”),《尚书・周书・洪范》提到 “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此时五行虽仍指具体物质,但内涵已包含 “行”(运动、变化、联系)的哲学意味。
这标志着五行从具体物质概念向抽象哲学范畴的过渡,为后世五行学说(如五行相生相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五行理论与中国人的生活深入交融,成为中国人意识形态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关于物质世界认识的基本框架,无形中指导着我们的行为举止。
1. 在命理学中的应用
在命理学中,五行是推算人生命运的重要基础。一个人的生成八字是各种五行的组合。通过分析五行的相生相克、旺衰强弱,能够判断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事业情况、婚姻状态和健康运势等。
2.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五行构建了人体整体观。中医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等与五行相对应,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系统,说明人体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依据响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来制定治疗方案,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3. 在天文历法领域的应用
阴阳五行理论同时是古人用于解释天体运行规律和季节变化的重要工具。通过天干地支的组合与五行进行对应,并以此表示年份,以此推测气候变化和自然现象的周期性。同时通过阴阳消长和四季更替来划分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的生产和日常生活。
4. 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在传统建筑中,方位和五行有明确的对应,东属木,南属火,西属金,北属水,中属土。在打造建筑时,无不讲究五行的生克和对应,以达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从而更好地让建筑的使用者获得自然能量的加持。
在中国,皇家建筑的配色一般为红黄,红属火,代表光明、热烈,黄属土,象征中央正色、尊贵,体现了皇家的威严与正统。在此基础上,堪舆学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小觑的分支。
五行理论贯穿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她不仅是命理学的奠基,更是一种古老的哲学思想,是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智慧结晶。
五行此消彼长,就像人生中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需要我们用心去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