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多数人会觉得《易经》很难懂,单就是“文字”上,都比较古奥,更别提了解其中的精深大意了。想要读《易经》,先了解下《易学》的一些基础知识。
一、为《易经》正名 我们今天所说的《易经》,实际上规范的说法是《周易》,也就是周代的《易经》,或者说是周文王推衍出来的《易经》。与此相对,夏、商、周三代都有《易经》,即夏《连山》,以《艮卦》为第一卦;商《归藏》,以《坤卦》为第一卦;周《周易》,以《乾卦》为第一卦。只不过夏、商时期还没有文字,《连山》《归藏》也就失传了,留下来的是《周易》,一般说法是周文王和周公旦完善了卦、爻辞,成就了今天《周易》经文(与孔门“易传”相对)的基本面目。
二、《易经》的源头 《易经》来源是什么,自古以来颇有争议,还有不少神话色彩。一般来说,八个基本卦,即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是伏羲“仰观天、俯观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创设而来的。源头上这八个卦,只有卦画,而没有文字,反映了阴、阳的此消彼长相互转化。从天文学角度,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日、月,而“日、月”二字,也正是《易经》“易”字的甲骨文。由此,我们可以说,《易经》与古代的天文天象和天文历法密切相关,是“天人之学”,从一开始就是上层的学问,即所谓的“百姓日用而不知”。
三、《易经》“三易” 《易经》的“易”大概有三个内涵:简易、变易、不易。 一是简易:是指“百姓日用而不知”,大道至简,阴消阳长的如日月运行一样,其根本的规律并不复杂。 二是变易:是指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犹如日月星辰,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 三是不易:世间纷繁复杂,如果跳出一个层面看,根本的规律只有一个,就是天道,机械地理解为天体运行规律也不算错。
四、《易经》“四圣” 读懂《易经》,必须了解《易经》“四圣”,也就是四位圣人。第一位伏羲氏,也称包栖氏,是他创设了八卦。第二位是周文王姬昌,他在被殷纣王囚禁在羑里的七年中将八卦推衍为六十四卦,大概还确定了卦名和卦辞。第三位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旦,他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每一爻加上了爻辞。第四位是孔子。孔子在春秋末年继承往圣之绝学,与其弟子完成十篇《易传》,即《周易》“十翼”。至此,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经传合一的《周易》。
五、《易经》“四用” 《易经》最开始是干什么用的呢?“伏羲氏…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简单来说,就是用于模拟世间万象万物的变化,卜筮预测用的。 在《系辞传》中讲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并进一步指出:《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这是说,《周易》有四个方面用处。第一,卦爻辞是最古老而且系统的文本,是值得研究探索的。第二,卦爻的变化是模拟阴阳此消彼长的过程,是行动的指导。第三,卦象“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可以作为制造器物的模本。第四,卜筮者可以用于预测吉凶。由此,如果仅仅把《周易》看作是卜筮之书,未免也太狭隘了些 。
《易经》儒家《五经》之首,成为古代士子必读的书目之一。同时,《易经》作为“三玄”之一,也是道家十分重视的经典。在易学史上,注解《易经》注家有一两千家,其中蕴含着深邃的辩证智慧,唐代注易大家李鼎祚在《周易集解》序中说:《周易》是“原夫权舆三教,钤键九流,实开国承家修身之正术也”。诚不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