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然是“地”支,就必然与黄土地有密切关联。地支的十二个字也各有自己的意思。
子,是农历十一月阳气动,地面万物滋润,人感到适宜,孕育着未来出生的新一代的生命。后来字义增添为男女结合后所生的后代,如“子女”“孙子”等。
丑,是农历十二月万物萌动,在土地内准备着萌芽生长的意思。
寅,髌也,即膝盖骨。农历正月阳气开始活动,但尚未冒出地面。就犹如离开深藏地下的黄泉往上冒出,但因为阴还处于强势,阳此时就像还没达到人的膝盖一般。这个寅,就当膝盖骨讲。
卯,昌也。农历二月万物冒地而出,像开门之形,故二月为天门。
辰,就是震荡的“震”,指农历三月阳气发出,春雷滚滚,预示着春天来临,到了人们播种的农时,万物开始萌芽。后来造出专指雷电藤荡的“溪”字。
巳,字形是一条蛇的形象。指农历四月阳气已经发出,阴气藏起,阳盛阴衰,万物复苏,感知灵敏的蛇等爬行动物已经在地面出现。
午,“牾”的意思。指农历五月阴气触犯阳气,逆天时而从地面冒出,阴与阳发生冲突。表示“抵触”“忤逆”意思,后来有了专用汉字“牾”。牾这个形声字,形象地用牛以犄角抵触的动作来表示“忤逆”的意思。
未,就是“味”的意思。农历六月,草木生长繁盛,枝叶饱满,敗发出各种浓烈的气息。由这个意思,汉字造出专门表示滋味的“味”字。
申,“神”的意思。农历七月阴气形成,自成一体。后来根据“申”造出的“神"表示的就是祭祀天上日月星辰等神仙。
酉,“就”的意思,农历八月,谷黍成熟,接近酿酒的程度了。后来造出的“就”字,就包含着“趋向”“接近”“靠近”的意思。唐代诗人孟浩然所做的五言诗《过故人庄》,其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名句。这里的“就",就是靠近、接近的意思。现在我们还保留着“就座”“就医”“各就各位”这类用语。
戌,“灭"的意思。农历九月,阳气转为细小轻微并隐蔽起来,万物子粒成熟,即将结束生命。阳气同时转人地下,阴气转为盛。此时,阴盛阳衰。
亥,古文字的写法是上面一个“二”,下面两个“人”,代表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即一阳一阴。这指农历十月,隐匿的阳气细细地升起,与强盛的阴气交接,预示着阴阳交替又要往复开始。后来这个“亥”字不仅表示地支第十二位,还表示了“猪”这种家养的牲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