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经》概括了客观事物因变化而形成的规律。所有道运气机的变化,无不包括在这个规律之中。俗语讲:万变不离其宗,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论怎样发展变化,总是在这周而复始之间,总是脱离不开《易经》所揭示的规则之中。《易经》的阴阳鱼太极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负阴而抱阳,并且阳极则阴,阴极则阳,太极图,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宗”对宇宙终极规则的形象揭示。
那么,太极图揭示了哪些规律呢?
一、阴阳的普泛性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包含着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凡是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黑暗的都属于阴。
天,轻清,成于外,为阳;地,重浊,成于内,为阴。就人体部位而言,上为阳,下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头为阳,颈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皮肤在外为阳,筋骨在内为阴。
《易经•系辞》中说:“天尊地卑”,“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阳卦奇,阴卦偶”,翻译一下,这就是说:凡类似于动、高、奇、刚者,皆属于阳的范畴,像奔腾的骏马,高大的山脉,奇数序列,阳刚的汉子等。凡类似于静、低、偶、柔者,都属于阴的范畴,像安静的乌龟,低洼的湖泊,偶数序列,柔美的少女等。阴阳不仅统摄了万物万象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具有两种相反的不同属性。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自始至终的发展过程。此乃阴阳之道的普泛性。
二、互根互用,互相交融,相生相对,反向而动 阴阳互根揭示了万事万象中,阴阳两个方面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联系。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存在。如:冷为阴,热为阳。无冷也就无所谓热,故无阴亦无阳,此乃互根互用。阴阳不仅互根相生,而且还时时刻刻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同样以冷热为例: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寒冷同样可以驱散温热。水可以灭火,火同样可以把水蒸发。这就是相生相对。而且这种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如:冷热变化,昼夜交替。中医中寒热证相互转化也是如此。
三、阴阳转化,物极必反,此消彼长,消长平衡 《易经•系辞》有云:“阴阳合德,则刚柔有体”。阴与阳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易”字的上面为日,下面为月。“易”字本身就昭示了日月交替,阴阳变化的规律。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寒来暑往,昼夜变化,此乃“生生之谓易”。日中则移,月圆则亏,在二十四节气中,大暑之后是立秋,大寒之后则是立春,此乃物极必反的最好诠释。
《内经》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虚则外实,阴虚则内热。中医治病的原则的第一步都是调整阴阳。阴阳不平衡,要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最终追求的则是相对平衡。平衡原则也是易经之道,是宇宙自然,人类社会追求的完美境界。平衡也是判断吉凶的最重要标准。
当然,阴阳所揭示的不止是这三个方面,要举一反三,尽量全面完整地掌握阴阳之道。
通过对阴阳之道的学习,可以知道:
1、人的本性往往自信而争强,懂得了一阴一阳之谓道,做人就应该更像水一样,“水利万物而不争”,但柔能克刚。“善迂回,知迂回而不损”善融通,更善渗透。总结一下:所谓水性,就是随顺,遇到什么就成什么,越过去就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如此因势利导而实现奔流入海的目标。奔流入海就会由涓涓细流变成澎湃的大海,就会就会由阴而阳,由弱变强,。
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则天地人三位一体和谐共生。一阴一阳,一春一秋都是自然规律,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的境遇时高时低,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时好时坏,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我们只有遵循易理,谨记阴阳之道,如此,当我们不顺心,不如意,处于人生低谷时,只要我们心中升腾着易学之道,只要我们“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我们就会保持乐观心态,就会利用一切条件,顽强地、努力地去改变环境际遇。而当我们事业成功,“春风得意马蹄疾”时也会知其雄守其雌,戒骄戒躁,谨慎小心。因为,高处不胜寒。正所谓:狼狈不可不堪!得意不可忘形!阴阳之道会让我们懂得如意者,如“易”也。
四、阴阳学说在四柱上的运用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失衡,都会在人的性格上有所映射。
1、偏阴八字人的特点
清心寡欲;较强的第六感(敏感多虑);压抑内向;信奉风水算命等神秘事情。在病理上,则怕冷,易疲劳,胆小易受惊吓,肾病,多寒症,虚症,神经病,水肿,淤血等。
2、偏阳八字人的特点
阳刚豪爽;精力旺盛;不服输易争执;热情进取等。在病理上则:多油性皮肤,爱出汗。多热症实症,心病,头疼,出血症等。